成果主要内容及举措
1.“三化”引领,激发学生内驱动力
①熏陶浸润感化
打好文化底色。将核心价值观和“南山精神”育人理念渗透入规划、入制度、入方案、入教材、入课堂、入社团、入生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
打造南山名片。设立南山学院、南山实验班,开设南山学堂,设立南山基金会、南山奖学金,组建南山志愿服务队、南山精神研学社、南山阳光体育节等,通过南山品牌项目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发挥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四馆”—校史馆、“抗非”纪念馆、抗疫纪念馆、生命伦理馆,“两墙”—医学生誓言墙、校训墙,“两石”—感恩石、“广医人精神代代相传”座石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组织医学生宣誓、参观馆场等活动,开展榜样教育。
②课程渗透内化
开发特色课程。开设南山精神网络课、抗疫一线连线课、纪念场馆现场课、人文医学技能课、实习共情技术课、心灵查房体验课等。
丰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修订教学大纲,注意与医德传统、社会热点、医学科技发展相结合,将榜样人物真实案例和感人事迹有机融入。如开学第一课,将南山精神、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知识点有机结合。
③知行合一同化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南山志愿服务队、广马医疗服务队、柔济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志愿团队常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流行病学调查、医疗知识科普等活动,疫情期间学生主动投身科研攻关及抗疫一线,将榜样精神外化于行。
打通“看-听-做-行”临床实践链路。学生一年级“看”—参观医院、熟悉接诊流程;“听”—接触病患、感知患者疾苦,参加附院医学人文讲座等;二年级“做”—参加导医活动、医院见习和劳动;三至五年级“行”—早见习实习,身体力行践行医者责任(图3)。
2.“三合”集成,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①主干课程多学科整合
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矩阵图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紧密耦合,嵌入相应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整合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开展基础、临床、预防、人文“多学科+”整合,设计大健康及全生命周期课程群,全学程渗透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与康养观念,遵循“发育过程-解剖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调节-病理变化与功能异常-疾病诊治-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疾病预防与营养-社会心理因素影响”逻辑思路,构建骨骼肌肉系统与皮肤、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儿童疾病与生长发育、神经系统、五官科学等10大模块必修课程(3-10学期)。实现专业课程前移、总学时精减17%。开设“医学+”前沿学科融合选修课程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精准医疗等。
重构教与学新模式。全面实施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研究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深度学习改革,引导式教学与理论授课学时比提升至1:1。建成一批智慧课室与2个智慧教学平台(e学中心、学习通APP)、2个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基于虚拟标准化病人的病史采集-综合思维训练系统)、2个跨学科融合案例库(60个PBL案例、40个CBL案例)、3种教材(系统整合课程讲义、实验教材和教学大纲)、10大系统模块线上课程等,为自主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创造动态性和情景化学习体验,能帮助学生通过应用、理解事实性知识,构建概念性知识的体系框架。教师撰写并滚动更新教学案例,注意整合疾病预防、医学人文、医疗制度等知识,每学期安排6-7个案例学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医学人文素养等。如呼吸系统设计了“会‘猫叫’的女孩”(哮喘)、“无法抗拒的诱惑”(慢阻肺)、“大学里的潘多拉盒子”(肺结核)等案例。
重构关注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100%课程实施了多维、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改革。评价内容综合化:在传统闭卷考评价基础上,综合开展案例或问题讨论、小组答辩、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综述、学习反思等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自评;评价方式多样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图4)。
②实践-科研双链条联合
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围绕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进阶式科研训练模块、临床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综合思维螺旋式上升临床实践教学设计,重构全过程考评+全方位实施+全阶段贯通+全平台保障“四全”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课程+实验+项目+活动+平台“五维”科研训练培养途径,结合基础-临床双导师制,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缜密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科研创新能力。
重构临床实践“四全”教学策略。全过程多元考评:加强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学在课中及课后回看录像;见习课利用学习通APP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实习阶段采用个人学习档案袋、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操作技能客观观察法(DOPS)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终结性评价采取试卷多题型设计、结合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等开展考核。全方位实施:内外妇儿及人文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综合思维螺旋式上升的临床技能培养,课程+培训+竞赛+见习+实习的全方位临床实践环节。全阶段贯通:第一学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基础-临床双导师开展临床预见习;第二至四学年,开设系统模块课程和临床技能课程,课间见习与床边集中见习相结合;第五学年按系统模块轮转实习。全面平台保障: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及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重构科研训练“五维”培养途径。 四类课程:深度融合学科前沿,开设前沿性、创新性、本研一体化和国际化课程;四层次实验内容:构建多学科融通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进阶式实验模块;四类项目: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四种活动:开展课间到香港李嘉诚医学院学习、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境外生交流、寒暑假境外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拓展国际视野;四类平台:搭建面向学生开放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全面认定各级重点实验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平台全面对学生开放;呼吸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医学生科研创新培养的主阵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附属医院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临床教学的主基地(图5)。
③教学集群跨学科融合
联合附属医院优势学科和临床专科,以重大临床问题研究为导向,顶层设计组建18个跨学科科研“卓越集群”,开展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开展人员互聘、联合申报课题、共用部分科研经费、共享软硬件资源等。在此基础上组建院士领衔、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参与的14个“基础-临床+”新型教学组织;实行双导师制,临床+基础+人文课程老师同上一堂课、同申报科研课题等。学科建设、专科建设与教研室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创建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四合一”机制。团队根据课程整合思想,编写教学大纲、学习大纲、课程讲义,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交流,共同撰写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交叉知识点及时沟通,定期开展教学总结,不断促进课程深度融合(图6)。
3.“三体系”协同,提升教师卓越品质
①师德师风传承体系:职业精神+榜样特质
理实结合培养传承南山精神的骨干师资。通过开设校本师资培训体验课程,如增设教师职业宣誓仪式、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抗非纪念馆、抗疫纪念馆;组织“南山名医团”等志愿团体深入基层开展健康科普及义诊活动;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南山基金会等鼓励优秀人才;设立南山学者、南山人才培养计划等培育师资;组织教师参加院士讲座、兼任南山实验班导师、参与钟南山教学示范课等,强化南山精神传承教育,树立教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的信念,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追求卓越。
②教学能力提升体系:以赛促培+进阶培养
建设“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级临床教学能力竞赛(教学查房、病例书写、临床技能)”四位一体的竞赛系统,持续按“初阶-中阶-高阶”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信息技能,开展长期多元、分层分阶培养。通过立项研究、试点探索、示范观摩、竞赛培训等管理手段引导和推广教学新模式,以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重点培训内容,培育PBL导师团队、混合教改团队、临床教学导师团队、医学模拟教育导师团队,传播教学理念和南山精神。建立制度要求申报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者须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再培训,平均每年应不少于6学时。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近3年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示范课、沙龙271期,培训教师26620人。90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接受为期2周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和PBL培训。
③教学导向荣誉体系:正向激励+考核评价
正向激励能鼓励教师投入教学,营造乐教善教氛围。一是建立教师荣誉体系,树立标杆典型。开展教学杰出贡献奖、教学名师奖、教学优秀奖、教坛新秀奖、优秀实习带教老师等评选。二是实施教师教学奖励办法,对个人教学业绩给予鼓励,2016年以来共奖励近800万元。三是放权学院制定教学业绩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案。
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将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个人与教学单位的重要考核、评价指标。一是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个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高层次人才考核的基本要求;二是教学业绩作为学院评估、附属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三是教学业绩纳入科研平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考核验收必要指标等(图7)。